星期一, 5月 15, 2006

學習/丟掉


看到一篇訪問雕塑家朱銘的文章,他談到“藝術這椿事如果是以學問的態度來學的話,只能學的技術,也就是所謂的技巧。自己要有自己本身的主張才重要,因此需要用修行的態度。”

他繼續說:“修行的態度是為了解決我們因從小經由‘學習’而牢記著別人的東西。‘修行’就是為了‘忘掉’這滿腦子別人的東西。忘掉以後,我們才會清醒,腦子才有空間,主張才能油然而生。宗教家有‘放下’、‘丟掉雜念’之說,講的就是同樣的道理。”

他還談到:“學習是過程,修行才是目的。當你把所有與你無關、屬於別人的方式、經歷、思想統統清掉以後,才能騰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來,慢慢的屬於自己的智慧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了。這個方案不只是屬於藝術創作的參考,也可以作為不限領域的各行各業之借鑑。當前所有獨家產品的知名品牌,不都是擁有自身强烈的風格而立足市場嗎?”

我大段大段的抄下來,當然不是騙稿費,因為從沒有人為我的文章給過一文錢。而是我對這種,把別人給你的東西通通忘掉的氣派,很感興趣。

可能這就是成功人仕和笨小孩的分別。成功人仕都是聰明雋智,能知道什麼是別人的,什麼是自己的。別人的是雜念,自己的是智慧。但怎樣才能分到那些是別人,那些是自己的?如推到極致,我相信朱先生也不會很有信心的把自己從別人中分出來,單是要放下他從別人學回來的中文,以及其世界觀,己經幾近不可能。他的太極系列,不就是建築在前人下的作品嗎。就算是前人所沒有的,這個“沒有”,都是屬於“他們的沒有”,我們的所謂創新就是依靠著他們的沒有,才能成為“新”,因此這個“新”,正正是和他們共同創建出來的。

我也相信,修行是最好的學習。但修行是每分每刻的覺知,但這時時如履薄冰的覺知,最後得出什麼的結論,是真的所謂“各自修行”了。這個過程,消失的可能不是別人,而是自我。如其說是“丟掉”,不如說是沉澱。

最近,每星期都要到醫學院看人體標本,實驗室有位從1971年便開始驗屍工作的老叔父。我肯定他一定是不少周刊追訪的對象,因為他的工作,正合所有“睇真d”的周刊口胃。他是非常健談的,所以同學一個問題,他可以上天下地的綜述一輪。

那天,同學想看看吸煙而死的肺標本,他就回倉庫,不一回,左手兩個,右手三個的拿出來。講解一回,自然有同學勸戒一些吸煙的同學,要他們回頭是岸。想不到老叔父說,他自己正是煙民,而且說不吸煙,不喝酒,不飲飲食食,人生還作什麼,不如“啪粒丸仔”(食粒藥丸)算了,一派天地任我行的豪情。

老叔父每天的工作,是在死者中穿插,死亡是他每天命題,相信他有他一套修行的路程。他很清楚,有些東西不是說丟就可以丟去,旣然是這樣,那就不如和生命跳一場快活的舞。

3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習慣了每早開機,都看看你有沒有新作
(不要有壓力呀)

你的"想飛" "學習/丟掉" 還有"尋"...
都剛是一個好時候讓我在生活中有多一個聲音,支持我再找好玩的人和事
都是想再說句thank you Wai Chi

再看小圖,不知究竟,心內一酸
想起養了16年,前年上了天堂的胖胖貓。
她最愛在高空遊玩,俯視地面人生百態,
那種愛理不理,萬事不妨先打個香甜小盹模樣
可能貓兒也需學修行呀

匿名 說...

想飛背後,更想找到一個不用飛的理由。

匿名 說...

理由都是Self fulfilling 的
這也不壞事
反正人和心都總要找個落腳點
想不想腳踏地上,能不能找到趐膀
或者得一又想二
都應心中有數
如那位老叔夫
不如每天都跳一場快活舞步
不枉過就是了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