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6月 30, 2007

幻彩十年


為港台寫了一篇文章慶回歸。如下.


十年前當我還在環保團體工作時,負責籌款的同事曾以全球氣候變暖這個主題,向數千名市民寄出郵件,內容一方面說明這問題的迫切性,另方面希望民眾能捐款支持組織的工作。結果在數千的信件中,只有數名有回應我們的訴求,我們大失所望之餘,也不禁擔心這個最重要的環保問題,沒有得到香港人應有的重視。

十年後的今天,全球變暖起碼己經成為主流傳媒及一般市民的生活話題。我相信這個改變的原因,媒體多了報導是原因,加上十年來有部份電影,都以氣候問題作為劇本主題。全球變暖這話題,不經不覺,成為新一世紀的“深海八爪魚”,變為災難電影的一個熱門題材。前美國總統戈爾的 Inconvenient Truth ,警告世人暖化危機,引發更廣大迴響。但我相信更重要的原因,就是氣候改變,己經是人們日常生活所親身感受到。香港過去十年,平均氣溫都在上昇,連天文台長多次提出這方面的警告.氣候專家更發現這數年的颱風,都因水面溫度上昇,有北移的趨勢,一般香港人也應該感受到這數年天氣的變化,而慢慢相信氣候改變的事實。加上其他地方的天災水禍,乾旱風變,每每都現場直播,在每家的飯桌前陳述。

現在看起來,這好像是理所當然。但十年前這議題,只在很少的專家,以及部份關心環境的人仕中流傳.其中 Jeremy Leggett 可以說是使這問題,得到更多人注視的重要旗手。華盛頓郵報曾說,他是把這問題推到國際議最重要人物之一。這位前半生曾為石油工作尋找新的油田的地質專家,一天突然發覺,人類再是這樣開採石油不是辦法.這不單是有沒有石油的問題,而是人類在未用光我們的石油存量之前,因燃燒石化燃料所產生的氣候改變,己經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。所以他放下石油公司的工作,轉投環保團體緑色和平,全力讓各國政府,明白這個問題的急切性,為以後十年的世界討論,劃出一個藍圖。

他在去年的一本新書 The Empty Tank 帶出了我們這個以石油為主的世界政經結構,除了引來地球暖化外,這個結構是否可以維持下去,也是一大疑問。現時全球每年消耗 290億桶,而美國政府估計,到 2025 年,每年就要用掉 430 億桶石油。以現時己發現的存量,以及一些將可開採的存量,都不能滿足這需求。所以,他回到一個老問題,就是所謂的石油頂峰(peak oil)到底何時出現。石油頂峰意思就是,我們地球的石油存量,到底在那時會到頂峰,然後跟著會慢慢下降。樂觀如美國會說是 2030年,但不少人則說 2005年己見頂峰。

但更重要的是,我們地球到底能不能夠承擔這樣的消耗石油,所排出的溫室氣體而造成的氣候變化,以及因而帶來的經濟捐失,例如佔全球經濟約百分之十的保險業,就會因年年的天災賠償而紛紛倒閉。更莫論因而氣候轉變帶來的失收,而影響糧食供應,以及最多人談論的冰川溶化的問題。

今天全球的政經問題,以致不少地區衝突,都是圍繞著這個以石油為主的能源經濟。書中有一句很切中問題,他說現時擁有石油的都是回教國家,而拼命用的都是基督教國家,那就可以想像依賴石油,會一個多麼複雜的世界。

無論真情假意,不少國家都在想如何減排溫室氣體,但我們的政府還以每晚把城市照得幻彩通明,以引以為榮.不用多久,我們的下一代就會回來質問,為何我們會這麼自私短視,一手把他們的未來消耗掉。

3 則留言:

deardora 說...

好久沒見了。衹想問候一聲:「別來無恙o丫嘛?」

匿名 說...

很好.
你應該有我電郵的.電郵聯絡呀

percymak 說...

1998年我有幸當盧敬華替工跟隨科學家去北極探討和拍攝全球暖化,當時的主管們行前不斷「儆醒」我,有些地方出現冷化,明顯是聖嬰現象,不是一刀切的暖化,亦得小心個別綠色團體無異政治團體,別有用心。

記得在阿拉斯加最北小鎮Deadhorse,隨便找一個漁民都可以講到一堆氣候驟變現象,然而當年出街後的impact仍然不大。

就算六年前任職環團日講夜講,市民仍是一片漠然,不想現在成了普世共知的問題,而且已神仙難救。

島居博思